English

一片冰心在陶瓷

2000-04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瓷器上的铭文装饰,也就是瓷器上刻字大约起于东汉时期。台湾古瓷研究者称,古瓷铭文中,两晋之后至元朝(公元265年-公元1368年)古瓷上没有隶书书法铭文出现过。由于没有实物,这一断言长期以来引起广泛的争议。

这一争议今天终于可以结束。新近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李效伟先生的《长沙窑珍品新考》,展示了一件唐代釉下褐彩隶书“酒”字文壶,填补了约1000年“长期沉寂”的历史空白。

而这仅仅是李效伟先生收藏的400多件长沙窑珍品之一。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考古卷》“湘阴晋唐窑址”词条撰写人、湖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周世荣先生曾经和同行合作推出《长沙窑》一书,自以为到目前为止,国内外长沙窑瓷已全部收入其中。当他看到李效伟先生私人收藏的长沙窑瓷器中,许多诗文、题记、人物绘画等百余件瓷器品种,竟是前所未有的珍品时,不禁慨叹: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长沙窑是什么?

长沙窑是中国唐五代瓷窑遗址,又名长沙铜官窑。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湖江岸边约5公里的范围内,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。1978年和1983年,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和湖南省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。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它开始于唐代,衰落于五代,也就是约公元618年至公元960年。

出生于辽宁的李效伟先生为什么对长沙窑产品情有独钟?记者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。

东北口音未改的李效伟告诉记者,收藏一直是他的爱好。从中南财经大学毕业后,由于在冶金部门工作,所以收藏石头,后来转向收藏青花瓷灯。

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收藏长沙窑产品,李先生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结合的原因。天时是由于长沙窑未见史书记载,长时期以来市场低微,博物馆和文物部门都不要。这对刚开始收藏时财力有限的他是个福音。地利则是从大学生活起就在长沙生活的他,一直对湖湘文化比较热爱。人和则是在长沙认识的人很多,由于开始时收藏石头,所以收藏界的朋友认识也不少。

真正促使他开始长沙窑产品收藏的却是一件偶然的事件。收藏了一两百件青花灯后的他,一直苦于在古陶瓷收藏上没有什么突破。一次逛古旧市场,买了三个长沙窑的灯,很便宜,但古朴典雅,令李效伟爱不释手,从此收藏长沙窑产品一发不可收拾。

这一收藏没想到令李效伟先生付出如此之多。为此,他搭上了自己的稿费,基本取消个人消费,也搭上了自己多年收藏的石头。为了获得一件青黄釉龙柄弁口壶,他做了那位收藏者3个月的工作,还奉上一颗80cm见方,中间盛开一朵大牡丹的莹石,最后感动了那位收藏者。为了收藏长沙窑,他已经拿出收藏的所有石头,而每次拿出这些石头,都得忍痛割爱,因为有些收藏就像国宝一样,李效伟感慨地说。

今天已有10多年收藏经历并是湖南省最大上市公司——华林管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效伟,已经不再有往日收藏时割爱的窘迫。如今他再也不会出让所收藏的长沙窑产品。相反,收藏给他带来的更多是满足感和休闲。李效伟说,他的收藏原则是不能重复,如是重复的,再好也不要。每当获得一件自己喜爱的藏品时,那瞬间的激动实在是难以用文字来形容的。这种激动还会持续一个星期,让他满足一个星期。而且工作上有很多挠心的事,每当看到那些藏品,或者周末到古旧市场时,疲劳和痛苦全都解除。收藏长沙窑给他带来有益的精神补充。李效伟说,如果没有收藏就没有今天的成就。

在全国39个县市和13个国家与地区如今已发现有长沙窑的产品,可见唐五代时这种产品行销之广。长沙窑产品中的背水壶和贴花图案具有浓厚的中亚和西亚风格。在扬州还发现一件题有阿拉伯文“真主最伟大”的背水壶,说明它是专为适应销往国外的需要而生产的瓷窑。但由于众多原因,今天长沙窑产品收藏者当中有成就和有规模的很少,这对光大湖湘文化无疑十分不利。

《长沙窑珍品新考》的出版,只是李效伟先生弘扬楚湘文化计划的一部分。李效伟先生透露,自己一生有四大愿望:(一)出版一本大型画册,向世人展示图片;(二)在一个公开场馆展览实物;(三)建一个基金会,使藏品传之后世;(四)出一本自传。如今,第一个心愿已经实现。目前,由于时间、精力不够,建博物馆恐怕难以实现,较为可行的是将这些藏品献给博物馆。深圳博物馆、湖南省博物馆和岳麓书院都派人与他洽谈有关事宜。李效伟先生说,收藏到了一定境界,就不再是简单的占有欲了,将来这批收藏都要献给国家。

这本图文并茂的《长沙窑珍品新考》,图片由故宫博物馆专业人士摄影,铜版纸精装印刷,瓷器上的铭文纤毫毕现,便于研究者使用。在体例上,除有李效伟先生的研究心得、图片说明外,还附有新增珍品的名录。正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张浦生所说“本书的出版,对于弘扬华夏优秀文化,推动瓷器技艺的振兴繁荣,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都将有一定的意义。”

李效伟先生告诉记者,以后他还要推出《长沙窑精品大系》,按酱釉、白釉、青釉等分卷出版。我们期盼着这对美术史、陶瓷史研究都极有裨益的著作早日出版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